当废除死刑潮流遭遇亚洲民意
废除死刑 死刑 刑罚 刑法 亚洲 新闻报道
作者: 法治周末
2016-04-21
台湾《联合晚报》称,从“郑捷杀人事件”到“北投小学女童命案”,再到“小灯泡”案,随机杀人案的此起彼伏,已经引发社会恐慌,很多民众都心生恐惧,惴惴不安,部分学校还一度因此暂时停课。

继去年一名台湾女童惨遭割喉、不治身亡之后;台湾又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今年3月28日早上,年仅4岁、昵称“小灯泡”的台湾女童,和妈妈在台北内湖区走向地铁站时,被33岁的王姓嫌犯用刀从后颈砍杀,身首异处,当场死亡,鲜血满地,其状惨不忍睹。

 

嫌犯据称是随机选择了对“小灯泡”下手,而“小灯泡”的妈妈阻止不及。消息传出,举岛震惊,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争论,再度成为台湾地区各界热议的核心话题。

 

虽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考虑到岛内的普遍民意反对,特别是目前“废死”问题已经与政治高度关联,成为蓝绿相互攻防的一个重要利器。因而台湾要想真正废除死刑,依然前景难测。

 

台民众普遍反对废除死刑

 

惨案发生后,岛内人心惶惶,社会安全感顿时降至冰点。台湾《联合晚报》称,从“郑捷杀人事件”到“北投小学女童命案”,再到此案,随机杀人案的此起彼伏,已经引发社会恐慌,很多民众都心生恐惧,惴惴不安,部分学校还一度因此暂时停课。

 

在惶恐与不安的背后,很多民众更是深感愤怒,强烈谴责凶手惨无人道,泯灭人性。当时就有警察直言,“嫌疑犯行为令人发指,应该就地正法”。台湾综艺界“大哥大”吴宗宪更提出实行“连坐”制度,表示“嫌疑犯的家属应该知道:这个人无所事事、吸毒或者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而他们是唯一有机会制止这一惨剧发生的人”,家属本应出手却没有出手,因而应该受到连坐处罚。

 

更多的人则开始反思,台湾为何连一名幼童的平安成长,都无法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台湾真的已经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了吗?事实上,台湾“法务部”近年的任何一项民调都显示,台湾高达70%以上的民众,都主张应该维持死刑而非废除死刑。

 

台湾学者许福生在其《刑事政策学》一书中提到,前些年,司法人员群体中支持死刑的比例则更高,接近90%,他们大多认为,废除死刑完全是因噎废食,只有通过死刑,才能够对部分犯罪分子产生恐吓阻止作用。在台湾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乱世用重典”,运用死刑罪来威慑部分打算作案的人员,尤其具有重要的防范意义。

 

在他们看来,实行死刑,还可以有效地节约监狱成本,防止罪犯出狱后再犯等问题。如果废除死刑,则会对外界发出一种错误信号,误导原本怕死而有所忌惮的人开始肆无忌惮。事实上,台湾也的确发生过一件荒唐案件。一名嫌疑犯想在监狱中了却残生,在认为台湾不会轻易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于是随即杀害了一名完全不认识的五年级小学生,直接酿成了一出悲剧的发生。

 

由于女童惨遭砍头案本身就极度恶劣,再加上有强大的民意支持,台湾当局也是高调处理。马英九虽然已经进入执政尾声,很多权限都受到限缩,但却依然明令要求相关部门尽速侦办,严惩不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前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等,都要求严惩凶手,绝不赞成废除死刑。国民党大佬王建煊也称,饶恕固然是美德,但不应该用错地方。星云大师也表示:“废除死刑,在佛教的因果法则上,也是无法成立的,因为造因不受果报,也是于理不合。”

 

根据台湾“警政署”统计,近3年涉及故意杀人的案件中,有48名被害人未满12岁,但还没有一名罪犯被判处死刑。对于这一现象,国民党“立委”王育敏专门提案,要求对于杀害12岁以下儿童的罪犯,必须处以死刑,绝不姑息。否则,若是以德报怨,又该何以报德?

 

民进党刻意低调冷处理

 

随着台湾“公民运动”的逐渐兴起,很多组织开始打着人权的名义来抵制死刑,认为生存权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基本权利,其他人或社会都没有剥夺这种生存权的权力。

 

在这一过程当中,民进党一直走在“废除死刑”运动的最前列。民进党党纲“行动纲领”第26条明确规定:“尊重生命,严防冤狱,研议废止死刑的可行性”。民进党内许多“天王级”人物,也都公开支持废除死刑。陈水扁就曾表示,台湾人民将会对废除死刑有正确的认识和共识,未来将一定可以废除死刑。

 

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也称,用死刑处决犯人也是暴力,没有宽恕的正义不是真正的正义。废除死刑是国际潮流,台湾废除死刑只是时间问题,应提前做好准备。此外,民进党的一些侧翼力量,如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中扮演主攻角色的陈为廷、林飞帆等人,也都曾明确表示支持废除死刑。

 

陈水扁执政时期,在民进党的推动和运作下,台湾开始兴起一股废除死刑的大讨论。台湾所谓“长老教会”等,还组成台湾废除死刑推动联盟,来推波助澜,辅助民进党落实相关政策。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当时“法务部长”陈定南公开宣誓要推动废除死刑,但对于许多重大恶性事件,由于担忧民意反弹,因而又不得不签署多张死刑令。

 

不过民进党力推废除死刑的动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台湾已经不存在“绝对死刑”“唯一死刑”,亦即除了处以死刑外,法官别无选择。大部分条文都允许法官在死刑之外还能作出其他的选择,事实证明,很多法官在量刑时也都高度谨慎,不敢轻易判处死刑。

 

2012年,曾文钦曾毫无征兆地随机割喉杀害儿童,至今毫无悔意,更不愿意改过自新,却仅被判处无期徒刑。陈佳富为了骗取巨额保险,亲手杀死自己的妹妹并将其肢解弃尸,案发后始终不肯认罪,冥顽不灵,最后也只是被判处无期徒刑。

 

台湾2006年至2009年未执行死刑。2013年至2015年,台湾执行囚犯死刑的数量分别为:6名、5名和6名。

 

民进党的一贯政策就是废除死刑,而在此次悲剧事件发生后,由于担忧社会观感太差,民进党台面人物基本上保持集体沉默,不敢再公开支持废除死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近年来虽然多次呼吁废除死刑,但此次也刻意保持低调,仅表示痛心而已,不愿多谈。

 

民进党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岛内很多民众的不满。惨案发生不久,就有数百名群众聚集到民进党占据多数席位的台“立法院”门口,高呼各种口号,反对废除死刑,强烈批评主张废除死刑的民进党“立委”是“伪善小人”,是为了欺骗选票,是在纵容犯罪。

 

亚洲整体上拒废死刑?

 

其实,对于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争议,并非台湾独有。放眼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有过争议,很多国家也已经完全废除了死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已经废止了死刑。所谓事实废止死刑是指,虽然在法律上还保留死刑的相关条款,但在过去10年中没有执行过一例死刑。

 

但与全世界“废死”潮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地区却显得有些“逆潮流而动”。根据美国康乃尔大学法学院全球死刑数据库相关统计,近年来,全球有22个国家和地区还在执行死刑,其中有16个位于亚洲,全球80%的死刑执行案件都是发生在亚洲。

 

目前,中国内地、日本、印尼、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都有死刑制度,而且在2015年都曾执行过死刑。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牛津大学罗吉尔·胡德教授在其《死刑的全球考察》一书中提出:“亚洲在整体上拒绝废除死刑。”

 

关于亚洲地区为何死刑难废,目前有多种解释。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时间上的滞后性而已,二三十年后当亚洲的社会经济制度达到欧洲水平时,自然就会废除死刑。也有人认为,目前在废除死刑问题上,亚洲各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联合组织,因而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另外则有人从“亚洲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认为亚洲人普遍信奉“杀人偿命”伦理,因而需要通过死刑来伸张正义。如果废除死刑,将是对于受害者的一种不公。对于那些穷凶恶极的罪犯而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也无以宣泄和化解民众的愤恨心理。

 

还有人认为,西方重视的是个人人权,但亚洲重视的是团体权利,因而为了维持社会的整体治安,需要采用死刑制度来达到威慑作用。废除死刑只是一种无原则的宽容,是对正义的蔑视和反叛。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正在紧随世界步伐,调整对于死刑的立场。例如,韩国已经10多年没有执行过死刑,成为事实废除死刑的国家。印度和新加坡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仅为个位数。日本虽然保留死刑,但对执行死刑的条件作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每年执行死刑的人数仅为10人左右。

 

这些国家很多人认为,死刑只是一种血腥治理,不但无法弥补犯罪本身反而会导致怨怨相报,整个社会都陷入仇恨当中。另外,死刑不但不会产生吓阻作用,反而会让很多罪犯在作案时一想到马上到来的死刑,顿时万念俱灰,进而失去理智,犯下更大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