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提及的“海尔病态人格测量表”,实际上是评量20种指标性的人格特质,这20种人格特质都和病态行为有关。所谓的病态行为包括:巧言令色、很会做表面功夫、性滥交、说谎成性等等。检核表中每一种人格特质最多给两分,最少给零分,总分是40分,等测验做完后再来算分数(30分以上的就是病态型人格)。
不过,问题是,即便这个测试是有科学依据且相对准确的,那么,变态型人格到导致连环杀手式的犯罪之间,还隔着很远,也就是说,“变态型领导”和“变态型罪犯”之间有何区别呢?恐怕还是机会、概率、运气等等这些脱不开干系吧……
想要做此测试的,可以移步至(国内估计需要翻墙):
vistriai.com/psychopathtest
文/George Dvorsky
译/Angelasong
校对/图灵4.0
原文/io9.gizmodo.com
从《嗜血法医》和《犯罪现场调查》等广受追捧的电视剧来看,我们似乎对行为极端、令人毛骨悚然的连环杀手极其着迷。但是,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异常的谋杀犯?我们如何才能洞察他们的行为,予以反击?我们需要走入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
巴托里伯爵夫人(1560年8月7日-1614年8月21日)是匈牙利的伯爵夫人,来自于著名的巴托里家族,是一个保卫匈牙利不受土耳其人侵略的知名家族,但她同时也是历史上杀人数量最多的女性连环杀手,被冠名为“血腥伯爵夫人”、“德古拉伯爵夫人”、“恰赫季斯血腥夫人”等称号。
连环杀手在历史上一直存在(像巴托里伯爵夫人和开膛手杰克),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罗伯特·雷斯勒对连环杀手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才最终被正式承认。今天,联邦调查局和其他调查单位的许多工作都是雷斯勒早期工作的延伸(包括犯罪心理画像,这点我们接下来将进行些许探讨)。
但是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连环杀手出现的原因,神经系统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仍然见解不一。研究专家罗纳德·霍姆斯和斯蒂芬·赫尔摩斯称,可供研究的连环杀手太少了。因此,对于生物因素在连环杀手成因中扮演的确切角色,仍未得出有意义的科学见解。但是现在心理学家的努力并不是盲目的——他们已经查明了一些可能的因素。有些连环杀手小时候遭受过虐待——要么是情感上或身体上的,要么是受过性侵犯。许多人有着极度的性幻想,并无法控制,有时还受心理疾病的驱使——如精神分裂、人格变态。
的确,我们大多都知道,许多连环杀手实际上是精神病患者。在海尔病态人格测量表(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得分很高的谋杀犯经常受到强烈的控制欲刺激,并不折手段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导致了有些谋杀犯周期性的暴力行为。但是并非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是精神病患者,反之亦然。
因此,随着对连环杀手研究的深入,我们也许将会发现不止一种类型的杀手,或者不只一方面的原因。
如何定义连环杀手?
罗伯特·皮克顿,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高贵林港市的一个猪农 。他在当地被控以一级谋杀罪,指他杀害了当地26名女子,并涉及2004年1月28日超过五名妓女在温哥华市东区被杀死的案件。
现在,正如雷斯勒在联邦调查局的研究工作所证实的,抓捕连环杀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难以发现凶案与连环杀手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如加拿大的罗伯特·皮克顿案件,警方调查多年才知道连环杀手就在他们身边——一个疏忽或错误就让数十人命丧黄泉。
许多调查员把连环杀手定义为:在间隔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内,在不同的案件中杀死三个或更多人的杀手。而那个时间间隔被称为“冷却期”。但是过去的10年,联邦调查局采用了一个更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案件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受害者被同一罪犯非法杀害”。他们也指出,一个连环凶杀案可以涉及一个或更多的杀手,而且在多起谋杀事件间还必须存在必要的时间,以区别于大屠杀的凶手(他们倾向于持续性的疯狂屠杀,如制造挪威奥斯陆爆炸枪击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和在《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礼上疯狂杀人的詹姆斯·霍尔姆斯)。但是,一旦两个或者更多的案例能彼此关联,调查人员便开始改变策略,采取相应的方法。
詹姆斯·霍尔姆斯(1987年12月13日-),被指控于2012年7月20日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世纪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主嫌,该案造成12死70人伤。
要试图找出连环杀手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所幸,调查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锁定那令人生畏的目标。
在许多案件中,除了法医已经发现的东西外,调查员别无他获,他们转而求助于一项被称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据此创建一个(罪犯的)概貌,并对目标对象进行预测。这些心理画像是根据多年收集的数据,以及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搜集的资料制作而成。不足为怪的是,连环杀手特定的行为模式、特点和特征是完全可以被预测的。连环杀手通常是为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不是为任何物质利益或者战术目标。他们的动机往往是享乐、性满足、兴奋、欲望以及控制欲——这些都是易被忽略的线索。
对调查员来说,更重要的是洞察连环杀手的共性,这能帮助他们描画出罪犯的轮廓图。例如,连环杀手往往是20岁到30岁的男性(年龄大约28岁的居多),他们倾向于杀同种族的人。这些确实是最粗略的概括,调查员还创建了一种概率分析技术,以排除大多数人,缩小调查范围。
连环杀手也有其他的犯罪模式。有些每次都会使用同一种手段杀人,而且受害者往往是特定的类型,例如都是妓女或都是特定年龄段的人。每个种族连环杀手的比例相当相似(有人认为白人有更高的连环杀人的倾向, 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一个谜),他们的目标是住在家附近或工作地点附近的陌生人。
艾琳·沃尔诺斯算得上女性连环杀手中的“佼佼者”,她共夺去了7名男性的生命,而且是用手枪——这是女性杀手并不常见的作案手法。
有趣的是,女性连环杀手是极其罕见,而且她们的行为常常超出大多数的分析模式 。女杀手倾向于熟人,受害者通常是男性。她们因物质利益而杀人,且常有一个连环杀人团伙,通常是与一个男人共谋。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女魔头》的原型艾琳·沃尔诺斯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她杀人方式就像男人。
也许心理画像应用最广、最有效的地方就在于决定杀人者是“有谋划的”还是“无谋划的”。
通常 “有谋划的“杀手有很高的智商,犯罪时非常谨慎、小心。在一般人眼中,他们很友善,有自己的朋友,稳定的工作,甚至家庭——没人会怀疑这样的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谋划的”杀手。他们更多的是因为冲动而犯罪,而且(犯罪工具)通常是当时任何可用的东西;他们不会小心翼翼地处理尸体,犯罪现场一团糟。有些杀手有恋尸癖以及精神病史。而“无谋划的”杀手其作案动机倾向于极端的身体发泄、性暴力及满足某种幻想。
杰弗瑞·达默尔(1960年5月21日-1994年11月28日)是美国著名连环杀手,在在1978至1991年间共杀死了17名男子,被捕后被判终身监禁,在服刑期间,被另一名声称受到上天感召的囚犯杀死。达默尔的父亲是一名化学家,自小就从父亲身上学到不同的化学知识,后来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书时又染上酗酒的恶习。杰弗瑞于18岁时第一次杀人,他杀死了一位带回家进行性行为的男子,之后的九年他一度沉寂下来。直至1987年才再次犯案,在数年间他断断续续犯案,每隔一星期杀害一名受害者,而且多以凶残凶段杀害死者。最终于1991年落网。
但是令调查员感到非常棘手的是,还有种“混合型”的杀手——他们显露出“有谋划”和“无谋划”两方面的特征。经典例子就是杰弗瑞·达默尔,一个有条不紊、谨慎的杀人犯。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情人”。但同时,他把受害者肢解,将身体部位冷冻,并试图通过把头盖骨钻孔,让尸体复活。他还尝试了吃人肉,来“确保受害者一直与他同在”。
杰弗瑞·达默尔的例子的确既具有说服力也令人苦恼:心理画像的局限性甚至会误导犯罪分析。达默尔不仅有混合性特征,而且他杀的人也不只是自己种族的人。他杀害男性(他是同性恋),这迷惑了调查人员。
此外,在环城公路狙击手袭击案中,警察根据心理画像将目标锁定在来自华盛顿特区的单独行动的30岁的白人男子。实际上,这起犯罪是两个黑人犯下的,其中一个41岁,另一个17岁——他们都来自西海岸。
这些案例加上一大堆其他因素,一些观察家便宣称犯罪心理画像不科学,甚至令人产生误解。早在2007年,对于这种调查方法,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在《纽约客》中抱怨说:“如果你调查的大方向错了,那别指望得到正确具体的细节。”他写道:
心理画像并不是一个测试,不是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正确就表示你通过了测试。所有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一致,心理画像才有用。在90年代中期,英国内政部分析了184件案例,想看看有多少起罪犯的抓捕归功于心理画像。结果只有5件,仅占2.7%。所以探员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按图索骥。他们需要作出判断:我相信凶手是结巴吗?或者30岁?还是举手放弃?
公平地说,心理画像顶多是引导调查人员弄清调查方向的一个工具。事实上,在成功的案件调查中,心理画像的分析是很准确。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心理学家和刑事学家大卫·肯特。他在1986年的一起案件中,为连环强奸犯约翰·杜菲创建了一幅心理画像,在他预测的17起事件中,有13件是完全正确的。
戴维·伯克维茨,人称“萨姆之子”。他遭到父母抛弃了几天后,被伯克维茨一家收养。他曾用小刀袭击过数名路人,之后在1976年买入了一把斗牛犬左轮手枪,并用其随意向路人近距离射击。他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不断犯下类似罪行,而警察对此却毫无头绪。此外,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各个报纸的头条。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自己是“萨姆之子”;这便是他这个别称的由来。
通常,连环杀手被抓多半是由于自己大意。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在第一次作案时就被抓。而另外的一些(在开始逃脱的)在几年之后就变得粗心大意,且自负,于是就会犯错误。
泰德·邦迪(1946年11月24日-1989年1月24日),美国一个活跃于1973年至1978年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高中毕业后进入几间大学念书,后来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念中文系,与女同学恋爱后辍学做几份低薪工作,并参与共和党参议员洛克斐勒的竞选当义工,但在女友抱怨他缺乏上进心并与他分手后,泰德邦迪又重回大学并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期间曾在自杀防治中心任职。被捕后,他完全否认自己的罪行,直到10多年后,才承认自己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不过真正的被害人数量仍属未知,据估计为26至100人不等,一般估计为35人。通常,邦迪会棒击受害人,而后再将其勒死。
同样,连环杀手也会被侥幸逃脱的目击者指证杀人犯(这导致达默尔被抓),或者正在犯案时被抓获。有些连环杀手被抓,是因为汽车后备箱中发现尸体(泰德·邦迪就是在一次例行的交通检查中停车时被抓的)。而且,有犯罪前科的杀手很容易被警方怀疑,并被监控,直到最终真相大白被抓捕归案。或者,以团伙形式作案时,一个被抓,其他的就能相继落网。戴维·伯克维茨,“萨姆之子”(他以喜爱远间隔狙击约会中的女性而著称),最开始因街头滞留罪被抓——警方一开始认为他是目击者,而不是杀人犯。
有时候,警察也是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