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单纯的学人。惟其单纯,在这喧嚣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唯其单纯,才值得后人不仅学习其为学之道,更学习其为人之道。
从1948年开始任上海光华大学副教授,先后辗转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及中国政法大学……
潘汉典先生迄今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已经持续了近70年。
潘汉典先生为人低调,极少谈论自己,但他一生的法学之路却极为丰富:
他的诸多作品,见证了法学在现代中国的足迹;
他的曲折经历,折射了现代中国法学的历程。
2015年初,搁置了半个多世纪的《博登海默法理学》终于在法律出版社问世!这是一部凝结着潘汉典先生心血的作品。学界知道其书,师友了解其人,但读者朋友们未必了解潘老翻译此书的传奇经历,以及曲折的出版过程。法律出版社作为“第一读者”,有幸知悉了这背后的动人故事。我们为能出版此书而骄傲,为能与潘老近距离学习,瞻仰他的风采而兴奋。
今天,法律出版社专程采访到了95岁高龄的潘老师,请先生给我们讲述一下与《博登海默法理学》一书有关的故事和治学体会(采访内容详见视频);我们也请到了潘老师的弟子、《博登海默法理学》一书的整理者、中国政法大学白晟教授来和我们谈谈《博登海默法理学》一书的发现、编辑、学术价值以及他所了解的潘老师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追求。
● 东吴法缘:奠基法律人生
● 怀揣做学问需通晓中外的求知欲,精通五门外语
● 曾从30余种马恩经典著作中摘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与法律”进行翻译
● 不拘职称待遇微薄,选择梦寐以求的学术研究工作,受聘北大法律系
● 翻译恩格斯《英吉利宪法》和《英格兰状况》等当时罕见的非俄文的政法类译文
● 建国初期,参与创办《政法研究》和《政法译丛》,满足国家政法工作和政法教学工作“学习苏联等外国法”的迫切需求
● 担负使命,陆续翻译了十余个国家的宪法,其中罗马尼亚、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六国的宪法均由其翻译并发表于1982年现行宪法公布前。
● “ 文革”期间,编辑出版《外国法学动态》,为保存中国比较法学血脉做出艰辛努力
● 主编《法学译丛》和《比较法研究》,殚精竭虑,全力为外国法学和比较法学鸣锣开道
● 花费近30年的时间完成著名译作——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其间参阅17种不同版本,涉及意、英、法、德、日五种语言,四易其稿,上下求索之精神,堪称传奇
● 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以“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成绩卓著”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
● 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特聘博士生导师”,以84岁高龄在政法大学指导十位博士研究生
● 古稀之年,与众多法学学人和东吴学子,编纂出版了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英汉英美法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影响甚巨
● 越时68载其译作《博登海默法理学》得以问世,更鲜明的立场、更犀利的观点,和更自洽的思路,将博登海默个人经历及法学思想于一书中做最充分的展陈,惠泽万千法律学子
学术翻译之难,以“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的严复之才,尚“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社会学家和丛书的译者费孝通,就曾感慨“翻译的困难就在此,好比山山要越,关关要破,无可躲避。翻译的滋味也就在此,每过一山,每破一关,自得之境,其乐无穷”。作为法学界当之无愧的翻译巨匠,潘汉典先生在译路上的上下求索,不可不谓为传奇。
译路传奇之《君主论》
潘汉典先生30年前翻译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马吉亚维里的《君主论》已14次印刷,影响深远。先生首先根据英译本译出,为了译文的信达,后又取英、美、法、德、日各国译本互相核对,发现文义莫衷一是,定稿甚难,于是决定依照意大利语原本另译。为此,潘先生专门苦攻意文。
上世纪 60 年代时完成第一稿。后来潘先生又根据接到的另外两部审定意文本,同时对照各国译本,先后进行两次较大的修改,择善而从,不拘泥于一个版本。这是第二稿和第三稿。上世纪80 年代,潘汉典在两次国外学术交流中,又搜集到各国关于马基雅维里的研究资料,于是对译稿又进行了两次修改,丰富了译本的脚注。如今收在“汉译名著”中的《君主论》译本,已是潘先生译稿的第四稿。
译路传奇之《元照英美法词典》
这是一本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英汉英美法词典,460多万字,所收词条已达到4.5万多个,是日本出版的《英美法词典》的3倍。词典的最后校样已经完成。在没有政府支持,没有经济资助,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正规办公室都没有的情况下,两代学人在默默无闻中历经九载寒暑的呕心沥血之作,终于接近了尾声。国家司法部一位司长评价说:“这是个很奇怪的事,一部具有国家权威的词典,却由一群无职无权无钱的学人和老人编撰,他们做了我们整个司法行政教育系统想做而做不了的事。”
细想法律社版《元照英美法词典》一书获赞的原因,不仅仅是一本字典引出了一群几乎被遗忘的法律前辈,更在于法律全球化的今天,联合国国际法院运用的司法程序依据英美法,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依照英美法,中国香港地区的法律依照英美法。不懂英美法,中国已无法与世界对话,而英美法教育曾被割断了几十年。潘汉典先生带领以东吴大学法律人为主体的老一代法学学者编撰的《元照英美法词典》,“为往圣继绝学”,对中国法学的发展“功莫大焉”。
一本字典引出的一群老人
盛振为 西北大学法学博士东吴大学前校长兼法学院院长
周木丹 比利时鲁汶大学1934年法学博士
卢峻 美国哈佛大学1933年法学博士
王名扬 法国巴黎大学1953年法学博士
蔡晋 东吴大学1933年法学士
许之森 东吴大学1934年法学士
卢绳祖 东吴大学1934年法学士
徐开墅 东吴大学1940年法学士
王毓骅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1949年法学博士
俞伟奕 东吴大学1944年法学士
郭念祖 东吴大学1946年法学士
陈忠诚 东吴大学1947年法学士
周承文 东吴大学1944年法学士
高文彬 东吴大学1945年法学士
译路传奇之《比较法总论》
据传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曾经流传的一段佳话,说一名一直手捧“圣经”,目视上方,信口成章,而又基本不把中国的法学者放在眼里的狂狷之士。说上面这本《比较法总论》是中国目前翻译得最好的法学译著。可以想见,作为本科学生,当你从一位狂狷之士口中能听到这番评价时,对该书译者是多么崇拜呢?
不错,《比较法总论》一书不仅著者为西方比较法权威学者,其观点和我国学者不可能划一。其译者团队也不可不谓为法学界的皇家马德里,潘汉典先生领衔,米健、高鸿钧、贺卫方无不是最一流学术人物,诚品佳作都已无法概括本书的用心程度和外延。另外,本书著者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探索真理,不限于国界,不为陕隘民族主义所囿,这是体现在本书各处的基本态度。如著者对作为德国法系对德国概念法学、孝怎么样主义流毒至今的严肃批判,对法国民法典的立法的评论殊多赞扬,都可见其态度之一斑。
译路传奇之《博登海默法理学》
博登海默是中国法学界,特别是法理学界耳熟能详的德裔美国法学家,其代表作《法理学》于1940年由美国麦格罗·晓尔图书公司出版。该书于1962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幅修改的修订版(第二版)《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197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第三版)。国内198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姬敬武、邓正来翻译的该书第三版,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为当时法理学启蒙读物。本书为最早版国内罕见。作者在本版中表达了更鲜明的立场、更犀利的观点和更自洽的思路,与后两版教科书式的叙述风格明显不同。译者潘汉典先生1947年已完整翻译该书,此次出版只对文字做了个别修订。
毫不夸大地讲,本译著的出版为研究博登海默个人经历及法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译著在博登海默原著出版不久就在中国大陆得以完成,反映了民国时期东吴法学院与美国法学保持同步的学术水准。
关于本书更多内容亦可参阅由潘汉典先生弟子白晟教授在2013年10对潘老所作的《潘汉典:译博登海默1940年版 《法理学》访谈录》(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中了解更多资讯。
附录:潘汉典先生的小书斋及珍贵手写稿
“法理学是一个以理性管理世界的灿烂却没兑现的梦。它对真实的实务所遍布的矛盾象征与理想而做的工作,屡战屡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