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困”的女孩能上哈佛法学院吗?
法学教育 法学院 美国  中国 图书
作者: 陈夏红
2018-08-20

前一阵,河北省一个高考考生,因为707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曾演讲说要“感谢贫困”。我在遐想:如果这事发生在美国,她会不会成为哈佛法学院里的“新鲜人”?

 

在美国,法学院曾经是人见人爱的顶级求学场所,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引无数学子竞折腰。然而,读完布赞恩·塔玛纳哈教授所著《走下神坛:美国法学院现状观察》,我却陷入深深的悲观。这种悲观,不仅为美国法学教育的误入歧途,更为中国法学教育界对这种“病态”法学教育的抄袭与复制,而且还乐此不疲。

 

这本《走下神坛:美国法学院现状观察》,核心问题指向在于展示行将崩溃的法学院运营模式,尤其是其经济成本与回报之间的脱节;同时,作者也尽力为这种千疮百孔的法学教育模式寻求疗法。

 


作者 | 布赖恩·Z.塔玛纳哈 美国有名学者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与社会评论'杂志的副总编辑。

 

在作者看来,法学院行将崩溃的原因之一,在于法律教育行业缺乏自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国律师协会垄断并把控法学院的认证,并与学生参加各州律考的资格挂钩;这一认证有点类似于国内的教学评估,既增加法学院的负担,也常常被法学院利用甚至滥用。第二,在美国律师协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法学院按照年度收取学费并坚定支持三年制的法学教育,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教学任务在一年级、二年级即可完成,维持三年制突然增加学生的学费负担。

 

在各方面的博弈和协调下,美国律师协会有所收敛,相关认证和评估指标也有调整,但这种模式依旧大行其道。形形色色的法学院,既要削减脑袋挤进美国律师协会认证的名单,而且还要随时为以七年为一个周期的再评估刷数据。

 

按照塔玛纳哈的观点,法学教授也成为法学院里的异类,甚至是阻碍法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在这本书开头,塔玛纳哈即讲了他早年在圣约翰大学法学院的一段经历:学院内人浮于事,病入膏肓,想要改革的前任因为教师的联合反对而下台;他作为新来人,斗胆告诉校长病灶所在,意外被任命为代理院长。而塔玛纳哈作为院长,宣布三项改革措施,即第一,大家都需要全职工作,每周花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第二,坚持教师为学生服务,这一原则不允许讨价还价,教师必须在办公室里工作;第三,作为学术机构,要求教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成为顶级学者。塔玛纳哈的改革措施不可谓不得力,对于当时力挽狂澜也有用,但是他在一年半之后,也不得不辞去院长职务。

 

塔玛纳哈为什么要辞职?导致塔玛纳哈辞职的根本原因,则是他的改革措施与教师利益的严重冲突。按照塔玛纳哈的观察,对于一个法学院教授来说,他们衡量工作满意与否的指标,最看重的通常都是教学工作量和工资。

 

而就这两个指标而言,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法学院教师的授课任务越来越少,但他们的收入却越来越高。长期以来,每周教学工作量不超过8小时,甚至为了鼓励科研,法学院还有带薪休假、夏季研究经费、发表奖励、标准经费、免息贷款等配套制度。

 

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法学院教师科研任务的考核标准并未大幅度提高,绝大部分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满足这一要求,甚至终身教职让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在法学院颐养天年。与此更不相适用的是,法学院教授们一直在抱怨工资低,尤其愿意跟律师比,但却丝毫不考虑律师在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劳动量。

 

法学院对学术研究的过分推崇,源于US News排名中权重达25%的指标体系,当然情有可原。但是,法学院教授对学术研究的过分推崇,既导致法学教育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对法学教育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学术研究完全脱离法律本身,学术成果汗牛充栋,但价值有限。

 

对于学术研究的过分推崇,也导致法学院悄然变成“迷你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交叉研究泛滥。法学教授工资和法学院科研成本的持续提高,必然导致法学院运营成本上升。

 

按照塔玛纳哈的观察,US News法学院排名机制,成为推动法学教育体系走向崩溃的帮凶,学生择校、雇主招人,都以US News法学院排名机制为主要参照。这导致所有法学院都千篇一律地看齐该排名机制,几乎所有的努力都在为迎合其指标做文章。

 

这种利益传导机制的最终结果,便是法学院不得不连年扩招,同时不得不逐年提高学费。为招到尽可能多的优质学生,部分法学院甚至不惜在就业率、LSAT成绩等核心数据上造价,一方面给学生讲职业伦理,一方面通过假数据吸引优质生源。另外,法学院为招到优质生源,在奖学金政策上也是新招怪招迭出,极力推动“劫贫济富”的法学教育模式,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支付全额学费,大部分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得到学费优惠。

 

大学学费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负担。学费竞争也成为各个法学院竞争的因素之一,也导致精英固化、学生分流:富裕的家庭将子女送往顶级法学院,确保其赢在起跑线上;而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则不得不进入一般的法学院。中产阶级们为让孩子们进入高排名学校,不得不负如山的债务。而且,除了家庭为债务所累,学生负债率亦连年提高,还未毕业便要开始为债务发愁,也严重影响其职业规划和求职偏好。分期还贷项目在缓解毕业生偿债压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越加明显,尤其是其对不良贷款率的掩盖,而且囿于现行破产法,学生贷款并不能因为申请个人破产而豁免。

 

塔玛纳哈忍不住发出杞人忧天的忧叹,法学院申请人数逐年走低、退学潮越来越高,更是上述各种病灶的合理结果。法学院应该怎么办?塔玛纳哈认为应该废除美国律师协会的认证、应该修改联邦贷款资格规则,建设学生付得起学费的公立法学院。

 

走笔至此,我断定,那个口口声声“感谢贫穷”的河北女孩,如果在美国,极有可能不会出现在哈佛法学院。

 


《走下神坛:美国法学院现状观察》内容推介 

 

在美国 法学院毕业证一直是走向成功职业的敲门砖。但是 近年来法学院却饱受诟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布赖恩·Z.塔玛纳哈教授在'走下神坛--美国法学院现状观察'中披露了美国法学院在治理中存在的困境:美国律师协会(ABA)法学院认证以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排名机制带来的弊端;为追逐学术声誉和排名展开人才大战导致经济运行陷入困境;为摆脱经济困境 不断扩招和增加学费;与此同时 法律职业市场却愈加萧条 无力为负债累累的法科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法学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法学院陷入窘境和危机。针对美国法学院现存的种种问题 作者提出了建议和解决办法。

 

美国法学院能否重振荣光?中国法学院是否又能从中引以为戒 因势利导?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思考。